劉云甫:遠征抗日志士
來源: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發表日期: 2025-08-29
劉云甫(1921年10月16日—2020年10月25日),男,湖北武漢人。1942年加入國民黨炮兵一旅補充團一連,同年進入中國駐印軍重炮十二團一營補充連擔任汽車管理員。1945年回國。1949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政大學學習。1950—1953年,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炮兵第八師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年底復員進入“協信工業社”成為一名機修工人。1958年,調入貴陽機床廠。1965年,在遵義柴油機廠當鉗工。1981年,轉入遵義卷煙廠。
在劉云甫生前,只要一提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他總會舉起他那雙充滿著力量的手,比劃出一個操作方向盤的姿勢。那是埋藏在他心里大半個世紀最榮耀的記憶。“中國駐印軍重炮十二團一營補給連汽車管理員”的身份,陪著他走過了印度的原始森林、跨過了緬北的戰火紛飛,最終迎來了遠征抗日的勝利凱旋。
謀生學藝精鉆一技
“能在十二團當上‘汽車管理員’,這還要從我少年時代的成長經歷說起。”
1921年,劉云甫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家外出,留下他和祖母、母親、哥哥相依為命。1931年,他隨親戚來到湖南長沙,開始了近五年的染料店學徒生活。1936年,劉云甫為了更好地改善家庭生活,到湖南祁陽參加了輜重部隊駕駛學兵培訓班。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句順口溜說得好,‘馬達一響,黃金萬兩’。駕駛員在當時可是個高薪的職業。”然而,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這次選擇改變了他今后的人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年僅16歲的劉云甫來到衡陽,進入復興汽車修理廠繼續學習汽車維修技術,而這一學,就是整整四年。期間,他還被派往福特公司汽車修理進修學院深造了一年。
“這四年,我系統地掌握了汽車的構造以及維修原理,使我有了一技之長,也為我以后參加遠征軍抗戰奠定了基礎。”劉云甫說。
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這次戰役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后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日本為達到對國民政府誘降和軍事打擊的目的,集中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此役,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試圖圍殲第九戰區主力的戰略目標,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提振了士氣。
戰爭已經來到身邊,劉云甫時刻準備著參軍抗日。
遠征緬北抗擊日寇
機會終于來了。
1942年3月,躊躇滿志的劉云甫在湖南正式加入了國民黨炮兵一旅補充團一連,負責汽車駕駛員的訓練工作。同年年底,部隊由長沙行軍至昆明,并在那里與其他新征兵源完成集結準備。這時候,劉云甫才知道,原來他們即將飛越著名的“駝峰航線”遠赴印度。
“其實我是沒有通過臨行前的體檢的。但因為我是汽車技術兵,部隊里比較缺這方面的人才,我才得到了這次機會。”劉云甫回憶說,“駝峰航程中的高寒、缺氧讓我暈死過幾次,當醒來時透過飛機舷窗看到的只有皚皚雪山和荒寂深谷里無數的墜機碎片。”
1942年初,日軍入侵緬甸。以美英為主力的盟軍在中國軍隊的救援下順利從緬甸撤往印度。緊接著,遠征緬甸的孫立人師長帶領的國民軍第38師和廖耀湘師長帶領的新22師也相繼突破日本防線,來到英屬印度。美軍將領史迪威對被日軍趕出緬甸耿耿于懷,勇敢頑強的中國軍隊的到來讓他有機會雪洗在緬甸的恥辱。于是,史迪威開始了他在印度培訓十萬中國軍隊、在中國裝備30個美械師,與中國軍隊齊頭并進反攻緬甸的計劃。同年8月,中國駐印軍正式成立,史迪威擔任總指揮。而劉云甫前往的蘭姆伽基地正是中國駐印軍的集訓大本營。
在蘭姆伽,劉云甫憑借在國內學習到的過硬本領,很快就晉升為上尉軍銜,并被分配到中國駐印軍重炮十二團一營補充連,擔任“汽車管理員”職務,主要任務是集訓新兵的汽車駕駛以及維修技能。
“那個時候,訓練基地開設了很多短期訓練班,有炮兵、火箭、戰車、汽車駕駛和維修等等,從國內應征來的學生兵們學習能力很強,熱情也很高漲。”在訓練期間,劉云甫先后培養出二十幾位素質過硬、作風硬朗的駕駛兵。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1943年冬,入印接受美式化集訓近一年的中國駐印軍,全體拔營奔赴印度東北小鎮雷多開始集結,打響了一雪前恥的緬北反攻戰。
作為裝備著36門美制M1918型155毫米榴彈重炮的部隊,重炮十二團承擔著對日陣地火力壓制的震懾作用。這使得該團成為日軍最想拔掉的“眼中釘”“肉中刺”。
“還記得1944年攻打密支那的時候,我帶領著20個駕駛兵,駕駛10輛大卡車,不分晝夜地給炮兵陣地以及前線指揮部運送槍支彈藥、汽油補給。看著戰線一點點地向前推進,我和戰友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即使幾天幾夜沒合眼都感覺不累。”
在被問及戰場上有沒有最難忘的經歷時,劉云甫沉思了一下:“對于后勤保障部隊,我們一直覺得很難面對面遭遇敵人,而那次的‘不期而遇’應該算是最驚險的一次。”
原來,劉云甫口中的“不期而遇”正是密支那戰役時,他們在運輸重炮過程中和日軍轟炸機的近距離接觸。“那時戰友們非常緊張,畢竟重炮陣營暴露于日軍軍機之下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用手作出一個向天射擊瞄準的姿勢,然后說道:“我一邊組織人員駕駛汽車向森林深處撤離,一邊命令大家用湯普森沖鋒槍形成密集火力防空,以阻止日軍偷襲。”后來,日本飛機離開了,追究目標暴露的原因才知道,是前方盟軍指揮失誤造成的。
1945年1月27日,從印度一路挺進緬北的中國駐印軍,與從國內打出的遠征軍在中緬邊境芒友勝利會師。劉云甫也終于在同年的3月份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再披戎裝馳騁朝鮮
從緬甸隨部隊一路休整抵達貴陽時,劉云甫和戰友們聽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了。”所到之處是人聲沸騰,鑼鼓喧天。
“那時的我們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畢竟自己也是剛剛從遠征戰場上鎩羽歸來,抗擊日寇也算是為祖國出了一點力。”劉云甫說。
回國后,劉云甫并沒有繼續留在部隊,而是來到貴陽,安家立業,開始了普通人的生活。從1945年到1949年,劉云甫做過小工、搞過運輸,成了家,當了父親。伴隨著新中國曙光的到來,劉云甫對新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又充滿了斗志。
1949年9月,已經28歲的劉云甫懷揣著報效國家的心愿報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政大學,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正規軍校畢業的學員。
1950年5月,劉云甫被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特種兵司令部所屬炮兵第八師,同年10月隨部隊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直至1953年戰爭結束后回國。
一生中經歷了兩次遠征,追隨過兩支部隊,讓劉云甫對戰爭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如今,劉老已然遠去,但重溫他的講述,我們仿佛又聽見了81年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出師豪言;看見了登上飛機舷梯,回頭凝望祖國的那位遠征青年。